2009年6月14日 星期日

巴西聖保羅雙年展

http://bienalsaopaulo.globo.com/english/default.asp

聖保羅雙年展創始於1951年,由原藉義大利的實業家馬塔拉佐(Francisco Ciccillo Matarazzo Sobrinho)所創立。在全球定期性舉辦的國際藝術展覽中,資歷排行第二,僅次於威尼斯雙年展,第三是卡塞爾文件展。自1957年第四屆開始,聖保羅雙年展便固定在這座由建築師尼邁亞設計的雙年展館舉行。"聖保羅雙年展"承襲威尼斯雙年展的組織模式,同樣以"國家館"、"國際展"和"巴西藝術"作為雙年展架構的三大樑柱。

巴西在1964年到1985年間因為軍事統治,迫使許多知識分子與藝術家出走國外,導致雙年展出現危機,為挽救雙年展的知名度、提高其可看性,雙年展基金會自70年代起特別增設"歷史核心"單元,以展出梵谷、哥雅等歐美大師作品為主,此舉立刻受到媒體和社會大眾歡迎,堪稱雙年展的票房保證。(也因此,擔任2002年第25屆雙年展總策劃的德國策展人胡格決定取消"歷史核心"單元,期使雙年展導向以推介國際當代藝術為主的藝術展覽時,立刻被巴西媒體喻為"革命之舉",並引發正反兩極的不同評價。)

聖保羅雙年展自成立以來,一直是巴西最重要的藝術活動,被視為聖保羅藝術文化現代化與國際化的重要象徵,是巴西極少數具有世界格局與國際聲望的藝術展覽。


首屆聖保羅雙年展由義大利裔的企業家索布林霍(Francisco Matarazzo Sobrinho)於1951年創建。這是第一個脫離傳統的歐洲中心,在邊緣地帶的拉美城市中舉辦的國際藝術活動。在當時被看做是一個另類的雙年展。巴西也希望借雙年展的舉辦而提高國際聲望。索布林霍一直擔任雙年展的主席直到1975年去世。

從組織形式來說,聖保羅雙年展還是屬於古典式的展覽。它以國家為單位,自行策劃,按博覽會的格局展出。與威尼斯不同的是聖保羅並沒有建造分別的國家館,而是將各國分佈在一個建築的大空間中。因此常會為了爭奪更好的展位而引起糾紛。除國家館外,也舉辦美術史和二十世紀現代主義大師的特別展覽。如 1953年展出了畢卡索的“基尼卡”,是這件巨作在歐洲以外的唯一一次亮相。

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中,參展的國家達75個以上。為了控制展覽的規模,1996年的第23屆展覽規定每國只選送一位藝術家。到第24屆時,資深策展人赫肯霍夫(Paulo Herkenboff)提出應加強國與國藝術家之間的對話,並且借用了古代印地安人的“食人主義”(Cannbalism)一詞,主張要吸收外來的文化,為創造自己的表現形式和自身特色服務。

也許是由於主辦單位比較注意第三世界,所以華人參與聖保羅雙年展比威尼斯要早。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有臺灣藝術家參展。九十年初已有非官方的中國藝術家參加。後來政府也正式以國家名義出席。第24屆代表中國的是許江。代表加拿大的是華裔藝術家林蔭庭。第25屆的主題是“虛擬城市”,華人藝術家參展的有汪建偉和黃永等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